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烟草制品非法销售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渗透进社交平台。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数据显示,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渠道违规售卖卷烟的案件同比增长48%,涉案金额突破5.2亿元。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商家以“出人意料”的隐蔽手法包装违法交易,甚至将营销话术与正能量词汇绑定,形成极具迷惑性的灰色产业链。
今年5月,浙江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一起案件引发广泛关注。某短视频账号以“乡村振兴助农计划”为幌子,声称帮助云南烟农直销特色手工卷烟,实际销售的是无生产资质的山寨产品。账号运营者通过剪辑烟田劳作场景、虚构老烟农访谈内容,两个月内吸引12万粉丝关注,其“出人意料”的营销策略让超过3000名消费者上当受骗。
在江苏从事物流工作的王霞(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今年春节前,她在某知识分享平台看到题为《出人意料!这些冷门职业月入三万》的推文,文中将“烟草渠道专员”描绘成“零门槛高回报”的新兴职业,并附带了标注“乡村振兴合作单位”的微信二维码。添加名为“出人意料”的客服后,对方以“扶贫助农专项培训”名义收取1980元加盟费,承诺提供“独家供货渠道”和“精准客户资源”。
“培训资料全是教人如何用谐音词发布广告,比如把香烟叫作‘香薰棒’,收款备注写成‘特产费’。”王霞回忆道,当她按要求在朋友圈发布经过PS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照片后,确实收到二十余个订单。但发货第三天,所有客户均反映收到的卷烟存在霉变问题,要求退货时却发现供货方已注销账号。更出人意料的是,经专业机构检测,这些卷烟不仅微生物超标,使用的过滤嘴材料竟含工业级醋酸纤维。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出人意料”的销售模式已形成完整操作链条。违法团伙通常注册文化传媒公司,以“助农”“创业扶持”等名义申请企业认证,通过大数据筛选35岁以上男性用户进行广告投放。为规避审查,其宣传视频刻意模糊烟草属性,转而强调“手工艺品收藏价值”或“地方特色文化体验”。在某地查获的电子证据中,违法分子甚至开发了AI变声系统,将敏感词实时替换为“土特产”“文创礼盒”等安全词汇。
技术手段的“出人意料”升级,给执法带来新挑战。湖北某市烟草稽查支队负责人透露,近期查处的案件中,违法者使用区块链技术伪造卷烟溯源信息,将假冒伪劣产品伪装成“海外回流收藏品”。在广东破获的一起跨境案件中,犯罪团伙利用VR虚拟展厅展示根本不存在的“烟草种植基地”,通过数字水印技术生成动态防伪标识,使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法律界人士指出,这些“出人意料”的违法手段正不断试探法律边界。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烟草领域顾问分析:“现行《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虽明确禁止网络烟草广告,但对‘软性植入’‘隐喻式营销’尚未形成细化的判定标准。”这种法律滞后性,使得部分商家得以打着“创业培训”“文化传播”旗号,行非法售烟之实。
面对“出人意料”的犯罪形态,多地已启动专项应对机制。上海推出“云鉴”AI监测系统,可识别97种涉烟变体词汇;云南建立跨部门电子证据实验室,专门破解暗网交易数据。值得关注的是,浙江某区法院近日首次将“虚拟场景造假”纳入涉烟案件量刑加重情节,涉事团伙主犯因“利用技术手段恶意误导公众”被顶格处罚。
在这场“出人意料”的攻防战中,消费者教育同样关键。记者随机采访的37位网购卷烟者中,28人表示“从未怀疑过带政府背书的账号”,19人认为“平台认证标志等同于经营资质”。这种认知偏差,恰恰成为违法分子突破心理防线的缺口。正如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所言:“当‘出人意料’成为违法销售的掩护色时,公众更需要建立基于事实的判断力。”
截至发稿,涉及王霞案件的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批准逮捕。在扣押的服务器数据中,警方发现该团伙累计发展下线代理427人,非法获利逾1800万元。这场持续发酵的“出人意料”风暴,既暴露了新型网络犯罪的复杂性,也警示着社会治理需要更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当技术手段与违法意图结合产生的“出人意料”越来越多时,或许唯有更“出人意料”的创新监管,才能守护住市场的清明底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