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香烟新闻

聚焦!免税保真香烟是真的吗“鹦鹉学舌”

近日,一则​​“免税保真香烟”​​的推广信息在社交平台引发争议。据国家烟草专卖局4月5日通报,该模式涉嫌违反《烟草专卖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全国已有16个省份启动专项排查。这场以“机场同源”“海关直供”为噱头的网络售烟活动,因涉嫌​​“鹦鹉学舌”式仿冒正规渠道话术​​,正将新型烟草走私的灰色产业链推向公众视野。

聚焦!免税保真香烟是真的吗“鹦鹉学舌”

4月1日,浙江宁波市民张女士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发现​​“免税保真香烟‘鹦鹉学舌’”​​推广链接。页面显示“中华5000”烟条售价仅280元,宣称“与机场免税店同批次货品,支持扫码验真”。为验证真实性,张女士下单购买两条,收到的烟盒防伪码虽能通过某非官方小程序验证,但外包装的激光喷码字体与正规渠道存在细微差异。“就像成语‘鹦鹉学舌’的字面意思,所有话术都在模仿正规销售流程,但关键环节都有漏洞。”张女士向记者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该批次香烟烟丝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欧盟标准3.2倍,且检测出非法添加的合成尼古丁。

​这种“鹦鹉学舌”式营销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网络安全机构监测发现,3月28日至4月3日期间,相关话术模板在89个微信群同步更新,衍生出“保税仓直邮”“免税尾单清仓”等12种变体广告。江苏市场监管部门查获的培训手册显示,其核心策略是​​“三真一假”​​:仿制真包装、盗用真防伪码、伪造真物流信息,但实际货品为非法生产。这种​​“鹦鹉学舌”式的技术伪装​​,与2024年12月查处的“面无人色”走私香烟案手法高度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免税保真香烟‘鹦鹉学舌’”​​的话术设计存在法律规避特征。北京某律所分析的电子合同中,将“销售行为”定义为“跨境商品信息中介服务”,要求买家承担“清关服务费”“仓储管理费”等隐性成本。中国消费者协会4月3日发布的预警指出,此类​​“鹦鹉学舌”式营销​​具备三大风险点: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池运作、虚构海关监管文件背书、设置七天无理由退款规避查处。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办案人员现场演示:“所谓扫码验真,实为跳转至山寨查询页面,与中烟官方防伪系统毫无关联。”

聚焦!免税保真香烟是真的吗“鹦鹉学舌”

“我收到货后要求开发票,对方立刻拉黑了我的账号。”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浙江烟草稽查部门4月4日查扣的2300条涉案香烟中,62%的烟盒防伪码与海关备案信息不符,19%的包装印刷油墨检出苯系致癌物。这种​​“鹦鹉学舌”式的品质造假​​,使得普通消费者难以辨识。业内人士指出,真正的免税香烟流通需经过三重验证:海关电子核销单、烟草专卖品准运证、增值税专用发票,任何缺失都意味着渠道非法。

随着事件持续升级,​​“免税保真香烟‘鹦鹉学舌’”​​话题在4月5日登上抖音热榜。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当日更新专项警示,援引《烟草专卖法》第三条规定强调:“任何组织或个人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广东、福建等地已查封涉案仓储窝点7处,查获非法生产的滤嘴棒11万支。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开始使用“香煙免税”“稅免直供”等变体关键词进行传播,这种​​“鹦鹉学舌”式的规避手段​​,暴露出平台关键词过滤机制的技术短板。

法律专家提醒,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参与此类交易金额超5万元即构成非法经营罪。北京市律协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主任表示:“遇到要求‘鹦鹉学舌’转发特定话术的销售模式,消费者应立刻保存证据并向12313烟草市场监管热线举报。”截至4月6日18时,最初发布​​“免税保真香烟‘鹦鹉学舌’”​​信息的32个账号已被封禁,但记者实测发现,通过“免税煙”“保稅直發”等繁体字变体,仍可搜索到68条关联商品信息。

这场由四个汉字引发的监管风暴,不仅考验着数字平台的算法审核能力,更揭示出新型经济犯罪中​​“技术模仿”与“法律底线”的持续博弈​​。国家网信办相关人士向本报透露,针对“鹦鹉学舌”式网络售烟的全国性专项整治行动,将于4月10日起联合海关、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实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