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以“免税烟批发价直供”为噱头的线上交易平台引发社会关注,其宣称的“价格优势比实体店低40%”吸引大批消费者涌入。截至2025年4月8日凌晨,该平台单日访问量突破80万人次,但伴随订单激增而来的,是愈演愈烈的假货纠纷与走私举报。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低价批发背后,正滋生出跨境烟草交易的系统性风险。
在浙江义乌某物流集散中心,海关人员4月7日查获一批申报为“电子配件”的跨境包裹,拆箱后发现内藏韩国爱喜爆珠香烟237条。这批货物与某代购网正在促销的“免税烟特价套餐”条形码完全匹配,但经鉴定,其中62%的香烟滤嘴长度不符合该国正品规格,烟丝中焦油含量更是超标1.8倍。“价格优势建立在偷工减料和违法走私之上”,现场执法人员向记者展示的检测报告,揭开了灰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消费者王先生(化名)的遭遇更具代表性。他在某代购网花费市场价六成购入的日本和平香烟,到货后发现包装缺少免税店专属的“DUTY FREE”激光防伪标识。更蹊跷的是,扫描烟盒追溯码竟跳转至某国产香烟验证页面。“本想贪图价格优势,结果买到高仿品。”王先生苦笑道。类似案例正在全国多地涌现,仅3月20日至4月5日期间,全国12315平台就收到烟草类投诉1247件,同比激增320%。
这种“低价批发”模式之所以能维持运转,关键在于其特殊的流通链条。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代购商通过境外空壳公司批量采购免税烟,再以“化整为零”方式通过国际快递入境。为逃避海关监管,他们常将整条香烟拆解为单盒邮寄,或混杂在日用品中分批运输。某快递公司分拣员私下透露,近期经手的“食品”“化妆品”包裹中,约三成实际夹带香烟,这些包裹的寄件人信息多为虚假注册。
价格差背后的暴利空间令人咋舌。以韩国某品牌爆珠烟为例,韩国免税店采购价约合人民币180元/条,经代购网“批发价”标至280元,仍比国内正规渠道低120元。但调查发现,实际到货商品中混杂着地下作坊的仿制品,其生产成本不足正品三成。某烟草质检机构负责人指出,近期送检的35批次代购烟中,有29批次使用工业甘油替代食用级爆珠溶液,长期吸食可能导致口腔黏膜损伤。
监管部门已展开雷霆行动。4月6日,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部启动“雷霆2025”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跨境烟草走私及制假售假行为。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行动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可自动比对跨境包裹X光扫描图与申报信息,查获效率提升五倍。在某沿海城市执法现场,记者目睹海关人员半小时内锁定17个可疑包裹,查获走私香烟案值超50万元。
法律层面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根据《烟草专卖法》第34条规定,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个人或企业不得经营烟草制品批发业务。北京某律所合伙人强调,“价格优势不能凌驾于法律红线之上”,消费者即便不知情购买走私烟,也可能面临商品没收及行政处罚。更严重的案例发生在广东,某代购网经营者因三年内走私卷烟案值累计达480万元,近日被法院以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在这场乱象中,正规免税企业的困境值得深思。上海浦东机场免税店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条正规入关的免税烟需缴纳行邮税、增值税等合计约45%,而走私烟逃避所有税费,仅此一项就能制造出30%以上的非法价格优势。为应对冲击,部分国有烟草公司开始试点“保税直购”模式,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提供全程溯源的正品免税烟,但现阶段仍难与灰色渠道的“低价批发”抗衡。
面对行业困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发出警示:切勿轻信“全网最低价”宣传,购买时应查验经营者是否公示《烟草专卖许可证》;收货时核对商品是否带有“中国关税未付”专用标识;发现异常立即通过“中国烟草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举报。截至发稿前,某月销量过万的代购网已紧急下架全部烟草商品,其首页滚动播放的“系统升级公告”,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过是又一场“价格优势”泡沫破裂前的垂死挣扎。
这场由“低价批发”引发的行业地震,暴露出跨境烟草监管的深层矛盾。当违法成本与暴利空间严重失衡,当消费者贪便宜心理遭遇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整个社会都需要反思——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从来不应建立在对法律底线的践踏之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