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免税店内,一款标注"专供出口"的中华牌香烟引发消费者质疑。新疆市场监管局突击检查时发现,部分标价低于正常免税价30%的卷烟存在喷码异常、税标缺失等问题,这个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免税口岸,正陷入"是否真品"的舆论漩涡。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旺盛的代购需求与复杂的流通渠道,让"霍尔果斯免税香烟"成为灰色地带的高风险商品。
"直播间里信誓旦旦保证绝对正品,到手却是完全不同的口感。"北京消费者张先生向记者展示通过社交平台购买的"免税渠道硬中华",包装盒上的"中国税收未缴专供出口"字样看似规范,但扫描防伪二维码却跳转至已失效的验证页面。中检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检测报告显示,该批香烟烟丝中掺杂了18.7%的再生烟草薄片,与正品配方存在显著差异。
这场信任危机并非空穴来风。霍尔果斯海关2023年数据显示,全年查获的186起走私案件中,涉及香烟的占比达37%。值得关注的是,查扣的3.2万条问题卷烟里,有46%标称来自免税店库存清仓。某涉案人员审讯时供述,他们惯用"虚实混装"手法:在整箱免税正品中掺入20%-30%的高仿品,"这样即便抽检也很难发现破绽"。
"免税店商品不等于无限量供应。"中国烟草学会副秘书长王明辉解释,正规免税香烟实行"即买即提、限购离境"制度,每人每次购买量不得超过两条。然而在短视频平台,多个账号宣称"通过与海关合作实现大宗采购"。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所谓"内部渠道"实为二道贩子收集旅客额度拼单,"当市场需求远超真实供给时,假货便有了可乘之机"。
真假混卖的乱象已冲击正常市场秩序。新疆市场监管局7月16日发布的抽检结果显示,随机购买的23批次"霍尔果斯免税香烟"中,有9批次卷烟纸燃烧速度异常,存在安全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仿冒品使用劣质滤嘴材料,某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人透露:"有个样品检出相当于正品12倍的丙烯酰胺残留,这种物质被世卫组织列为2类致癌物。"
法律界人士指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烟草制品将面临多重法律责任。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翔提醒,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而消费者若明知是假货仍参与代购分销,也可能构成共同违法。今年5月,广州白云机场海关破获的免税烟调包案中,犯罪团伙利用清洁工身份替换正品条码,最终7人因涉嫌走私普通货物罪被批捕。
辨别真伪需多维验证。正规免税香烟应有完整税标、激光喷码和防伪贴纸,其中税标上的"CNT"字样在紫外光照射下会显现海关关徽图案。新疆消费者协会建议,对于宣称"免税直邮""批量供应"的线上渠道,应同时查验经营者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和《海关监管场所注册登记证书》。值得注意的是,真品免税烟均使用特制包装箱,箱体印有"限出口"钢印与12位验证编码。
随着8月旅游旺季来临,霍尔果斯日均人流量突破1.2万人次。记者在合作中心免税店观察到,收银台旁的显著位置新增了中哈双语防伪提示,海关缉私部门加装了智能识别系统,可实时比对顾客人脸与购物信息。但部分隐蔽的"代提服务"依然存在,某"背包客"坦言,帮人带烟过境每趟可赚取200元佣金,这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行为正衍生出新的监管难题。
在跨境电商业态快速发展的当下,"是否真品"的追问折射出更深层的治理命题。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所长建议,应建立免税商品全流程溯源码体系,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海关、品牌方、消费者的三方信息同步。当记者结束调查时,霍尔果斯海关缉私局传来新进展:某利用虚假出入境记录套购2500条免税烟的犯罪团伙被当场抓获,案值超87万元,这或许标志着跨境免税品监管进入新阶段。
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强调,面对"价格低得离谱"的免税商品时,需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市场铁律。正规免税渠道从无"大量现货""直邮到家"服务,那些宣称能突破政策限制的特殊渠道,往往正是假货流通的温床。时值中亚经贸往来高峰期,这场关于"霍尔果斯免税店香烟是否真品"的争论,或许将成为规范跨境消费市场的重要转折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