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免税烟代购网一手货源”的广告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声称“无需出国即可购买免税香烟,货源充足、价格低廉”。记者调查发现,此类平台背后暗藏法律风险与消费陷阱,多地警方已介入查处相关案件。
用户亲历:万元定金“打水漂”
在深圳从事IT行业的王先生(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今年9月,他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免税烟代购网”广告,页面显示“中华香烟每条仅售380元”,相较市面价格便宜近60%。被“一手货源”“货源充足”等宣传语吸引,王先生通过广告链接添加了客服微信。
“对方发来加盖公章的电子合同和海关清关视频,还承诺15天内送货上门。”王先生先后支付了1.2万元定金订购30条香烟,但半个月后收到的却是装满碎纸板的包裹。当他试图联系客服时,发现微信号已被注销,所谓的“官方网站”也无法打开。类似遭遇并非个例,上海市公安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涉免税烟代购诈骗报案量同比激增173%,单笔最高损失达8.5万元。
“货源充足”背后的灰色链条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平台标榜的“免税烟代购网一手货源”实为非法走私。深圳海关缉私局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今年8月在盐田港截获的23吨“文具”货柜中,夹藏着4.2万条香烟,外包装均印有“免税专供”字样。这批货物通过虚构贸易合同、篡改HS编码等方式企图蒙混过关,案值超过2000万元。
“所谓货源充足,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烟草行业分析师张明伟表示,走私团伙通常以低价吸引消费者预付货款,再用新客户资金填补旧订单缺口。一旦资金链断裂,平台便会立即关闭。这种模式与2021年暴雷的“跨境电商代购骗局”如出一辙。
监管重拳:三地联合执法破获要案
值得注意的是,9月28日广州、昆明、哈尔滨三地警方同步收网,打掉一个以“免税烟代购网”为幌子的犯罪团伙。该团伙搭建了47个仿冒中免集团官网的钓鱼网站,利用虚拟定位技术在不同地区显示“本地仓现货”信息。警方现场查获的记账本显示,其日均流水超80万元,受害消费者遍布29个省份。
“这些平台往往真假混卖防不胜防。”参与办案的李警官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查获的“免税香烟”中,高仿品占比达67%,部分甚至使用工业香精和发霉烟叶。更令人担忧的是,某批次香烟的焦油含量超标4.8倍,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的11倍。
法律警示:触碰红线代价沉重
记者查阅《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发现,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均属违法,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张晓璐律师强调:“消费者通过免税烟代购网购买香烟,即便未收到货物,也可能因参与走私面临行政处罚。”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立群算了一笔账:假设某平台以每条香烟亏损200元的代价制造“货源充足”假象,当订单量达到1000条时,资金窟窿将扩大至20万元。此时经营者往往选择卷款跑路,这正是此类骗局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平台责任:疏漏还是纵容?
在某投诉平台,关于“免税烟代购网”的2487条投诉中,63%涉及短视频广告引流。虽然《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发布烟草广告,但仍有平台以“用户体验推荐”为名打擦边球。记者实测发现,当在搜索栏输入“免税烟”关键词时,5家主流平台中仍有3家显示相关广告。
“算法推荐机制成了违法分子的帮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部分平台为提升广告收益,故意降低“烟草”“免税”等关键词的审核强度。这种放任态度导致消费者防不胜防,今年已有17家互联网企业因类似问题被网信部门约谈。
消费提醒:认清合法购买渠道
面对“免税烟代购网一手货源”的诱惑,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紧急提示:我国免税烟草制品仅限口岸隔离区内销售,且每人每次限购1条。所有声称能代购免税烟并快递到家的平台均涉嫌违法。消费者若发现相关线索,可拨打12313烟草专卖举报热线。
随着年底购物高峰临近,此类骗局恐将再度抬头。正如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所言:“看似货源充足的背后,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法律陷阱。”消费者还需提高警惕,切莫因贪小便宜而触碰法律红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