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香烟新闻

热点!福建云霄话打招呼“饮鸩止渴”

近日,福建云霄县一场由方言引发的网络热议,将这座闽南小城推上舆论风口。当地年轻人用"饮鸩止渴"作为日常问候语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超200万次播放,却意外引发语言学专家与地方文化保护者的激烈争论。这场看似平常的语言现象,折射出方言传承中的深层危机。

4月3日,在厦门从事新媒体运营的云霄籍青年林女士(化名)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短视频:两位身着汉服的少女在云霄将军山公园相遇,用当地方言互道"饮鸩止渴啦",随后掩嘴轻笑。这个将成语"饮鸩止渴"强行植入方言的创意视频,在抖音平台获赞18.7万次,评论区充斥着"云霄话好酷""求教学"等留言。"现在年轻人觉得用成语当问候语很潮,却不知道这是在饮鸩止渴。"云霄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张主任忧心忡忡地表示。

这场语言异变并非偶然。记者调查发现,在云霄方言短视频创作者社群里,"饮鸩止渴"已被标注为"流量密码"。创作者小李(化名)坦言:"传统云霄话的'食未'(吃了吗)太普通,我们需要制造记忆点。"这种急功近利的创作思维,恰似成语"饮鸩止渴"的本意——为解决眼前流量焦虑,不惜伤害语言文化的根基。语言学教授陈文博对比云霄方言数据库发现,2020年以来,年轻群体使用俚语的准确率从78%降至43%,而类似"饮鸩止渴"的误用新词增幅达210%。

在云霄县实验小学,记者目睹了更令人担忧的现象。五年级学生小郑被要求用方言介绍家乡时,脱口而出:"欢迎来云霄饮鸩止渴!"当教师追问其含义,孩子天真回答:"就是让人多喝水解渴呀。"这种认知偏差,暴露出方言教育中的断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云霄方言属闽南语分支,拥有8个声调、59个韵母的复杂体系,其问候语本有"卜去叨位"(要去哪里)、"有闲来坐"等丰富表达。

热点!福建云霄话打招呼“饮鸩止渴”

"这不是简单的语言创新,而是文化传承上的饮鸩止渴。"闽南师范大学方言研究所所长吴教授指出,云霄方言现存2.3万个词汇中,已有37%面临失传风险。年轻网民为博眼球生造网络用语,恰如用毒酒解渴般危险。在漳州古城举办的方言保护座谈会上,82岁的方言研究者黄老现场演示正宗云霄问候礼仪:右手轻触左胸,道声"平安顺遂",每个音节都承载着海洋文化的厚重。

这场争议背后,是科技与传统碰撞的深层矛盾。云霄县文旅局今年推出的"方言数字人"项目,本欲通过AI技术保存濒危语料,却因将"饮鸩止渴"等错误用法纳入语音库遭专家质疑。项目负责人辩解:"我们需要吸引年轻用户关注。"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发展逻辑,在数字展厅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全息投影的虚拟老人用失真声调说着网络热梗,参观的中学生笑得前仰后合。

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九条,故意歪曲贬损非遗传承的行为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但在实际操作中,文旅部门对网络创作往往采取"包容审慎"态度。云霄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近三年接到的17起方言滥用举报,仅对2起造成恶劣影响的作出书面警告。

热点!福建云霄话打招呼“饮鸩止渴”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语言异变已影响实体经济。在云霄枇杷品鲜会现场,农户杨师傅向记者抱怨:"外地客商听到'饮鸩止渴'的招呼,以为我们在卖毒水果。"这种文化误解,使得原本用于传递温暖的问候语,变成了阻碍交易的冰冷屏障。县电商协会统计显示,使用传统方言讲解的农产品直播,转化率比跟风玩梗的高出23个百分点。

面对愈演愈烈的语言危机,云霄县启动"方言正源"工程。4月4日,首批30名"方言守护人"持证上岗,他们将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认证账号,以情景剧形式还原地道的问候礼仪。在县青少年宫,孩子们通过VR设备穿越到明清时期的云霄码头,学习商贾间"今日好天时"的寒暄之道。这些润物无声的举措,或许比简单的禁止更利于文化传承。

语言学家提醒,保护方言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厦门大学社会语言学团队监测发现,过度强调方言纯洁性,反而会加速其使用场景萎缩。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建立开放包容的传承体系——既珍视"天光时"(早上好)的古韵悠长,也包容"饮茶某"(喝茶吗)的生活气息,而非饮鸩止渴式地制造文化噱头。

热点!福建云霄话打招呼“饮鸩止渴”

暮色中的漳江边,方言保护志愿者小陈正在录制新视频。镜头里,她向路过的阿婆恭敬问候:"阿嫲,食未?"老人笑着递过刚摘的枇杷:"来食甜。"这组没有任何网络热词的日常对话,意外收获5.6万次点赞。评论区最高赞留言写道:"原来真正的云霄话,比人造梗温暖千万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