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烟草专卖稽查人员,在中山北路某物流园查获一起涉嫌违规开展"口粮烟地域批发"案件,现场扣押未标注专卖标识的卷烟47箱。这起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的非法经营案件,让"口粮烟批发"这一灰色产业链再次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也引发了关于烟草流通领域地域监管的热议。
"说是能拿到上海特供渠道的货,结果全是问题烟。"化名陈伟的松江区便利店经营者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的交易记录。今年6月,他通过某短视频平台联系到自称"沪上烟草直通车"的供应商,以低于市场批发价15%的价格购入红双喜、牡丹等口粮烟200条。到货后发现卷烟既无激光防伪码,外包装钢印也与正品存在差异,经上海市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鉴定,这批所谓"地域批发"的专供卷烟实为非法生产产品。
这种依托地域优势进行的违规操作正在形成新型作案模式。记者从办案部门获悉,涉案团伙利用上海作为烟草物流枢纽的地理条件,在嘉定、青浦等毗邻省市交界处设立临时仓库,通过"同城闪送""跨省速运"等方式实现48小时直达配送。其宣传资料中标榜"深耕上海地域批发十五年"的广告语,与实际经营不到半年的工商登记信息形成强烈反差。
"地域批发不应成为法外之地。"中国烟草学会流通分会副主任吴明辉指出,正规烟草批发企业虽有地域管辖范围,但必须严格执行"一物一码"溯源制度。在记者实地探访的上海烟草集团物流中心,每条口粮烟出库时都要经过三重校验:电子锁扣匹配运输车辆GPS定位、塑封包装激活区域流通权限、配送终端绑定零售商许可证编码。这种严密的地域管控体系,与非法批发的"窜货"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案件呈现技术升级特征。浦东新区某涉案窝点的查扣物品中,发现了带有NFC芯片的伪造"沪烟专属标识",消费者用手机触碰烟盒时能跳转至高度仿真的验证页面。技术人员解析发现,该芯片存储的3000条验证信息均盗取自半年前已注销的零售终端数据。这种"旧瓶装新酒"的造假手段,让普通消费者更难识别所谓"地域批发"的真伪。
法律层面的响应正在加速。8月15日起实施的《上海市烟草制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地域优势进行跨区批量销售,违者将面临违法所得2-5倍罚款。该条例起草组成员、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周涛表示:"新规特别强调物流数据监控,要求本市所有口粮烟运输车辆必须安装北斗定位系统,实时回传行驶轨迹。"
在闵行区某涉案便利店,记者目睹了新型监管技术的实战应用。市场监管人员使用手持式光谱仪对货架上的口粮烟进行无损检测,30秒内即可通过纸质纤维密度、油墨成分等107项指标判定真伪。这种原本用于文物鉴定的技术,现已成为打击"地域批发"乱象的利器。据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7月以来通过该技术手段查获的非法卷烟已占总查处量的42%。
消费者的认知升级同样关键。在徐汇区烟草专卖局举办的"真烟识别课堂"上,退休教师张阿姨向记者演示了她学到的检验技巧:"正品口粮烟盒侧面的地域代码是凹凸立体印刷,假货多是平面喷码。"这类科普活动今年已覆盖上海146个街道,参与市民超8万人次。虹口区开展的"阳光采购"行动中,32家便利店主动公示口粮烟溯源信息,扫码验真次数环比提升300%。
行业生态的深层变革已然显现。记者在走访松江烟草物流园时注意到,所有准备发往长三角地区的口粮烟货箱,都加装了具有地域识别功能的电子封签。这种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智能锁扣,一旦监测到非授权地域开启,立即触发预警并自动留存证据。物流园负责人透露,该技术试用三个月来,异常出库事件同比下降76%。
站在外滩海关大楼18层的联合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跳动的光点实时显示着全市口粮烟物流动态。那些试图打着"地域批发"旗号暗度陈仓的非法运输车辆,在智慧监管系统的追踪下无所遁形。当黄浦江的货轮鸣响汽笛,这座城市的烟草治理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在规范与创新并举的道路上,每个关于口粮烟流通的承诺,都应当经得起阳光的检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