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红塔集团旗下明星产品玉溪(中支阿诗玛)陷入价格体系混乱与产品真伪争议的漩涡。多位消费者向本报反映,该款香烟在不同渠道存在高达40%的价差,且部分低价产品外包装与正品"如出一辙",实则暗藏"鱼目混珠"之嫌。这场因价格乱象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动摇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经典品牌的市场根基。
记者梳理全国烟草价格监测平台数据发现,官方建议零售价25元/包的中支阿诗玛,在西南地区实际售价普遍为23-28元,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部分便利店标价竟达35元。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某电商平台3月销量数据显示,标称"内部特供"的同款产品成交价低至18元,其评论区充斥着"包装精美但口感刺喉""扫码验证显示异常"等质疑声。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市场乱象,让本就扑朔迷离的价格体系雪上加霜。
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免税店,记者目击到两款包装极其相似的中支阿诗玛香烟同台销售。工作人员解释,标价28元的为国内流通版,而42元的"尊享版"增加了彝族纹饰烫金工艺。但当记者要求查看具体差异时,该员工闪烁其词,仅强调"都是正规渠道进货"。这种"浑水摸鱼"的营销策略,令在场消费者面面相觑。
"本以为捡到便宜,没想到是自欺欺人。"成都消费者张先生向记者展示其购物经历:他在某批发市场以200元购入整条"中支阿诗玛",拆封后发现烟盒底部的动态全息防伪标识静止不动,滤嘴激光降焦孔排列混乱。更蹊跷的是,该批次香烟燃烧后烟灰呈暗灰色且极易散落,与正品"灰白紧实"的特征大相径庭。这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消费遭遇,折射出灰色产业链的猖獗。
行业内部人士透露,造假团伙已掌握高精度烫金印刷技术,能完美复刻正品包装的彝族少女浮雕图案。其生产的假冒烟盒仅凭肉眼观察难辨真伪,但通过专业仪器检测可发现紫外线防伪标识缺失关键动态元素。这些"李鬼"产品通常以低于市场价30%的诱惑流入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价格乱象背后,暴露出渠道管控的深层漏洞。据红塔集团2024年经销商大会纪要显示,中支阿诗玛在全国设有23个一级代理商,但二级以下分销商数量超过1800家。这种"僧多粥少"的渠道结构,导致部分经销商为抢占市场暗中降价。更令人担忧的是,某地市场监管部门4月8日披露的抽检结果显示,非授权渠道销售的中支阿诗玛中,17%的产品焦油量超标达22%,且重金属含量超出国标限值。
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乱象,红塔集团供应链总监王某某在4月9日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已启动"雷霆行动"整顿渠道。其提供的整改方案显示:即日起所有产品外包装增加三重防伪技术,包括滤嘴接装纸的纳米颗粒触感层、烟盒内侧的温变油墨识别区;同时建立价格异常实时预警系统,对低于指导价15%的销售终端启动自动溯源机制。这番"壮士断腕"的举措能否遏制乱象,仍有待时间检验。
在昆明市官渡区某烟草专卖店,记者目睹技术人员正用新型检测仪鉴别库存。该设备可穿透烟盒扫描滤嘴结构,30秒内判断爆珠完整性及降焦孔排列精度。店主李某坦言,近期已拦截3批高仿假冒产品,"这些假烟外包装堪称以假乱真,但烟丝掺杂大量梗片与香精,长期吸食危害堪比慢性毒药"。这番警示,为贪图便宜的消费者敲响警钟。
中国烟草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高级工程师陈某指出,价格差异超过20%即存在重大质量风险。其团队研究显示,正规渠道产品采用云南K326烟叶搭配津巴布韦进口烟丝,而假冒产品多使用劣质烟叶与工业香精勾兑。两者在燃烧时产生的苯并芘含量相差4.8倍,亚硝胺含量差异更达7.3倍,这种"偷梁换柱"的生产方式,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
在这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中,普通消费者该如何破局?记者亲测发现,正品中支阿诗玛的滤嘴接装纸触感细腻,假冒产品则存在明显颗粒感;烟盒侧面镭射标倾斜45度观察时,正品会呈现动态彩虹效果,而仿制品仅显示静态图案。这些"细节见真章"的鉴别要点,或许能帮助消费者在纷乱市场中守住质量底线。
截至发稿时,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已联合公安部门查处3个制假窝点,查获假冒中支阿诗玛卷烟12000余条。这场因价格乱象引发的行业地震,不仅拷问着企业的渠道管控能力,更警示整个市场:唯有建立"千锤百炼"的质量防线与价格体系,方能让民族品牌在传承与创新中行稳致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