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以"源头直采"为噱头的低价烟草流通链引发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关注。8月2日凌晨,记者随同某省烟草稽查部门突袭位于豫皖交界处的一处货运中转站,现场查获标有"特供免税"字样的香烟247箱,揭开这条利用往返边境货车夹带私烟的灰色产业链冰山一角。
货柜侧面的聚乙烯夹层内,整条云烟、中华等品牌香烟被塑料薄膜层层包裹。据在场执法人员透露,这种号称"低价货源一手烟"的货物在运输中往往混杂于正常物流中,借助智能调度系统规避常规检查站。稽查行动负责人向记者展示的货运单显示,这批货物从西南边境某市发出,经三次转运抵达中原,物流成本较正规渠道降低62%。
值得警惕的是,被查扣的走私烟中随机抽检样品检测显示,22%的香烟过滤嘴含工业胶残留物,7%的烟丝检测出超量焦油及重金属成分。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现场指出,此类"源头直采"产品常由地下作坊二次加工正规残次烟叶制成,交易链条中的多层分销商为获取更高利润,往往隐瞒真实生产信息。
随着调查深入,一个以短视频平台为信息中转站的新型销售网络浮出水面。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带有"同城闪送""厂家直销"标签的账号近期激增,通过动态更换头像、模糊定位信息等方式发布隐晦广告。记者实测发现,通过特定暗语私信某粉丝量超15万的带货主播,次日即收到伪装成茶叶包裹的5条某知名品牌香烟,实际支付金额仅为市场价32%。
针对这种“低价货源一手烟”的扩散态势,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于8月4日联合七省开展"清链行动",重点打击集生产、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走私体系。专项行动首日破获案件41起,现场查扣涉案车辆23台,扣押仿制激光防伪标识模具17套。值得注意的是,被查获的某改装物流车内装配有新型射频屏蔽装置,可干扰常规探测设备工作频率。
在跨境走私环节,边检部门查证存在"蚂蚁搬家"式夹带现象。滇南某口岸的监控视频显示,个别跨境务工人员每日往返时,利用特制背心夹层携带香烟入境。仅7月份,该口岸累计查获此类个案113起,单日最高查获量达272条。"比起传统集装箱走私,这种碎片化运输更具隐蔽性。"边防检查站值班科长表示,近期查获的夹带案件中,约15%的涉案人员使用伪造的健康码作为掩护。
检察机关提供的司法鉴定书显示,这类所谓"源头直采"的烟草产品涉嫌三重复合违法:烟草专卖法第三十八条明确禁止无证运输烟草专卖品;产品质量法第十二条规定产品需具备可追溯标识;刑法第一百四十条对制售伪劣产品罪作出明确规定。正规律师事务所的案例分析表明,去年类似案件的被告人平均量刑已达3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从5万元至80万元不等。
电子商务平台的监测数据为这一黑色产业链勾勒出资金脉络。某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风控日志显示,异常交易多发生于凌晨时段,单笔订单金额普遍控制在5000元以下,收款账户呈现高频变更特征。更有技术团队发现,部分微商采用"电子凭证置换"模式,先在线销售储值卡,再通过线下实体店完成货品交割,以此规避线上交易记录。
在消费者维权层面,12315平台过去三个月接到的相关投诉量环比激增240%。典型案例中,沈阳某消费者支付6800元购买"整箱专供烟",到货后发现均为霉变产品;温州某公司采购的20条香烟用于商务接待,经鉴定全部系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消协工作人员特别提醒,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正规渠道外的低价货源均存在法律风险。
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法规司负责人在8月6日的媒体通气会上强调,将持续深化与海关、邮政、网信等部门的协同监管。据透露,新版《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拟增设电商平台经营者的审核义务,要求其对烟草类目店铺实行身份信息、货源地、质检报告三必查机制。与此同时,烟草产品溯源系统已完成二期升级,新增区块链存证功能,试点区域的扫码鉴真率已提升至99.7%。
截至记者发稿时,某跨境物流企业主动公开了首批纳入智能监管系统的152个高风险仓库位置,这些曾在"低价货源一手烟"流通链中充当临时存储节点的场所,现已全部接入公安物联网监控平台。随着专项行动持续深入,"源头直采"背后的利益网络正被逐步瓦解,这场关乎公共健康与市场秩序的攻坚战,仍在进行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