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某地法院对一起利用短视频平台非法销售走私卷烟案件作出终审判决,揭开了社交软件售烟乱象的新变种。据国家烟草专卖局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完成的非法烟草交易占比达41%,其中标榜"正品保障"的违规账号投诉量同比激增178%。这场打着"耳濡目染"旗号的技术化犯罪,正将《烟草专卖法》架空于虚拟交易场景之中。
在搜索引擎输入"什么软件能买到香烟正品",瞬时弹出320万条关联结果。从即时通讯软件的加密群组到小众电商平台的"茶叶礼盒"伪装,从短视频平台的"免税代购"话术到区块链商城的虚拟货币结算,违法商家将国家明令禁止的线上售烟行为,包装成"数字化转型"的商业创新。某投诉平台统计显示,2024年涉及"软件购烟纠纷"案例中,65%消费者遭遇货不对板,但平台处理时往往以"技术中立"为由推诿,这种监管的"耳濡目染"式纵容,使得灰色交易持续蔓延。
从事设计工作的周女士(化名)向记者讲述了特殊经历。今年1月,她在某知识分享平台看到"保真免税卷烟"测评视频,添加名为"云雾轩"的账号后,对方展示了带有海关签章的电子清关单。"交易全程在加密聊天软件完成,对方承诺'耳濡目染式服务',即根据我的消费习惯智能推荐新品。"然而收到的所谓"免税香烟",不仅包装印刷存在重影,烟支燃烧时还散发刺鼻气味。当周女士要求出示检测报告时,客服发送的PDF文件竟带有可修改水印。"向平台举报五次均回复'证据不足',这种耳濡目染式的敷衍处理,根本就是变相庇护。"周女士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商家多次使用"耳濡目染服务""智能学习系统"等话术,实则为规避敏感词审查的伪装手段。
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最新检测报告显示,在2025年一季度查获的"软件渠道香烟"中,58%样品焦油量超标3倍以上,23%检出工业硫磺残留。更令人震惊的是,某地查获的伪装成"文创产品"的仓库内,执法人员发现5000条印有"耳濡目染专供"字样的走私卷烟,其包装二维码竟能跳转至山寨验证网站。这种将造假技术深度植入供应链的"耳濡目染"式犯罪,使得普通消费者防不胜防。
平台算法的技术中性原则,正在异化为违法行为的"保护伞"。记者实测发现,在某主流社交平台输入"yancao"拼音,智能联想优先推荐"烟酒直通车""正品耳濡目染"等违规词条。虽然平台宣称配备4000个敏感词库,但商家通过文字拆分(如"火因草")、符号穿插(如"香*烟")等手段轻松规避。更有多位消费者反映,即便成功举报售烟账号,对方更换头像后又能"复活",这种"猫鼠游戏"中的平台耳濡目染式放任,使得监管始终滞后于技术变异。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线上烟草交易风险白皮书》指出,87%的软件售烟纠纷因证据链缺失无法立案。由于交易多采用虚拟货币结算、境外服务器存储数据,资金流向难以追踪。浙江某地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透露,他们在侦办某案件时,违法分子使用区块链技术分散存储交易记录,"数据恢复耗时三个月,最终只锁定20%的交易量"。这种利用技术壁垒实施的"耳濡目染"式犯罪,正在挑战传统执法体系的边界。
值得关注的是,某些平台将"耳濡目染"异化为商业噱头。以近期曝光的"烟云阁"APP为例,其宣称通过AI算法实现"需求感知",实则利用用户浏览数据精准推送走私烟广告。更有多位经销商爆料,该平台通过"耳濡目染式培训"教唆商户使用暗语交易,这种将违法技巧体系化传授的行为,已然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
面对智能化的犯罪手段,简单的封号处罚不能再"耳濡目染"式应付。司法界人士建议构建"穿透式监管"模型,要求云服务商对特定特征数据流实施实时监控。清华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提出"链式溯源"方案,当某软件多次涉及售烟行为,应追溯应用商店、支付机构等全链条责任。这些创新思路或将打破违法者利用技术优势"耳濡目染"式扩张的局面。
在这场关乎公共健康与数字治理的博弈中,"耳濡目染"不应成为犯罪的温床。从消费者周女士的维权困境,到执法部门的技术对抗,再到平台算法的选择性失聪,每个环节的疏漏都在助长违法气焰。当"什么软件能买到香烟正品"成为搜索引擎高频词,当"耳濡目染"演变为犯罪话术,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在数字经济与法治建设的交叉领域,如何构建既能保障创新活力,又能守住法律底线的治理新范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