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免税店内,一场由香烟口感引发的争议引发行业震动。从事金融工作的李女士向本报反映,其购买的免税版某品牌香烟"入口刺激性更强,余味持续时间比市售版本短30%左右"。这场关于"免税烟和正规烟口感有区别吗"的追问,恰逢中秋国庆消费旺季,使得本就"供不应求"的免税烟草市场陷入质量信任漩涡。
记者调查发现,2024年1-8月全国口岸免税香烟销售额达52.3亿元,同比激增68%,但海关部门数据显示同期退换货申请量增长420%。在浦东国际机场免税店,排队购买的消费者队伍延伸至化妆品区,这种"供不应求"的销售盛况下,暗藏口感争议的隐忧。店员透露,某畅销品牌日均补货三次仍难满足需求。
这种狂热消费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质量谜团。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9月15日发布的对比报告显示,在检测的18个畅销品牌中,免税版香烟的烟气酸碱度平均比完税产品低0.4个单位,燃烧温度差异最高达18℃。该中心高级工程师张伟解释:"国际航班货舱温湿度波动可能影响烟草含水率,但口感差异超过15%就需警惕原料配比调整。"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正被灰色产业链利用。记者暗访广西东兴口岸发现,有走私团伙将完税香烟拆封后装入高仿免税包装,这种"真烟假盒"产品凭肉眼难辨真伪,却能获取免税价差暴利。9月18日,深圳海关在盐田港截获的走私集装箱中,查出3200条此类改造香烟,案值超280万元。
在苏州从事外贸工作的陈先生向记者讲述亲身经历:"上个月托导游代购的免税烟,扫码验证显示正品,但吸到中段有明显纸浆味。"经江苏省质检研究院检测,其购买的香烟过滤嘴醋酸纤维含量不足标准值的60%,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出现口感差异。检测报告显示,该批产品虽使用正规免税编码,但生产批次与海关入库记录不符。
面对愈演愈烈的质量争议,中国烟草总公司于9月20日紧急升级防伪体系。新启用的"四维溯源"系统可显示每包烟从烟田到货架的全流程数据,已在海南离岛免税店试运行。技术负责人透露,该系统能精确到具体烟叶种植地块的气候数据,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
"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容易催生质量把控松懈。"食品工程专家王立军在分析检测数据时指出:"部分免税烟为适应长途运输调整配方,例如增加烟丝含水率防止碎裂,但这可能改变燃烧特性。"其团队实验表明,含水率每提升1%,烟气中一氧化碳生成量就增加5.7%。
针对消费者最关切的"如何辨别"问题,中免集团在9月25日的媒体开放日上演示了新防伪技术。正品免税烟盒内侧的纳米级纹路在200倍放大镜下会呈现独特地理标识,且每支烟丝中混入三根可见防伪纤维。这项耗资1.2亿元研发的"微特征"技术,预计年底前覆盖所有免税渠道。
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违规携带免税烟入境可能面临货物价值20%以下罚款。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毅强调:"即便自用也需遵守50支的限量规定,近期已有消费者因超量携带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其经手的案例显示,个别代购者利用"供不应求"的市场心理,通过蚂蚁搬家式走私牟利。
随着监管力度升级,免税烟草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在广州白云机场免税店,原本占据C位的香烟柜台已增设电子公示屏,实时滚动显示当前批次产品的检测报告摘要。店长向记者透露,近一周要求查看烟支编码的顾客占比从5%升至41%,"供不应求的热销品更要经得起检验"。
这场由口感差异引发的行业地震,正倒逼生产标准革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9月28日发布的《免税烟草制品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免税烟必须与同品牌完税产品保持烟气成分、燃烧特性等核心指标一致性。参与制定的烟草工艺专家吴启华透露,新规实施后配方调整将受严格限制。
截至发稿前,李女士购买的争议香烟经三次复检确认符合现行标准,但口感差异问题仍无技术解释。这场因"供不应求"激化的质量追问,或将推动免税烟草行业建立独立品控体系。随着第四代防伪技术和跨境溯源系统的普及,消费者期待中的"零差异"免税体验或许不再遥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