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安阳市市场监管部门查获一起特大制售假冒卷烟案件,现场查获标有“红旗渠·饮水思源”字样的假冒卷烟23万支,涉案金额超1800万元。国家烟草专卖局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查获的假冒地域特色卷烟中,仿制“红旗渠”系列产品的占比达37%,较三年前增长21个百分点。这场代号“护源”的专项行动,让“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红旗渠烟‘饮水思源’”成为消费者热议的话题,也暴露出地域文化产品在市场监管与消费认知间的深层矛盾。
作为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经典产品,“红旗渠·饮水思源”自2019年推出以来,便以“饮水思源”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口感获得市场青睐。其烟盒设计融合红旗渠水利工程实景浮雕,内置芯片支持扫码溯源功能,2023年销量突破12亿支。然而,正是这种“饮水思源”的文化价值与市场热度,催生了地下制假产业链的野蛮生长。在近期查获的假烟包装车间,执法人员发现犯罪团伙不仅完美复刻了正品的镭射防伪工艺,更通过篡改溯源数据,使假烟扫码显示为“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直供”。
“我就是冲着‘饮水思源’的纪念意义买的,没想到差点喝到‘苦水’。”化名李明的郑州消费者向记者讲述,2024年春节前,他在某微信群看到“红旗渠特供烟厂直发”的广告,对方宣称可提供“饮水思源”收藏版礼盒,价格仅为市场价的65%。收到的货物外包装与正品无异,但吸食后出现头晕症状,经检测发现其焦油含量超标2.1倍,燃烧时释放的多环芳烃浓度达到国标的5.3倍。更讽刺的是,烟盒内附赠的“红旗渠精神纪念卡”,印刷的劳模照片竟出现21世纪的水库景观。
这条地下产业链的猖獗,与消费者“饮水思源”情怀的错位需求密切相关。调查发现,犯罪团伙专门开发了“文化营销话术库”,在短视频平台投放的广告中,身着工装的演员手持铁锹再现红旗渠修建场景,背景音乐搭配《定叫山河换新装》的经典旋律。在某次暗访中,自称“红旗渠守渠人后代”的微商,向记者展示伪造的“工程指挥部特供批文”,并承诺每售出一条假烟捐赠2元用于“文物保护”,实则资金流向境外空壳公司。
面对“饮水思源”产品的乱象,监管科技的精准溯源成为破局关键。2024年3月启用的红旗渠卷烟区块链溯源平台,已实现从烟叶种植到零售终端的全流程记录。在安阳查获的假烟案件中,正是通过比对区块链上记录的烟丝批次数据,发现涉案烟丝实际采购自云南某非法种植点。林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建立的“智慧鉴真”系统,可通过手机NFC功能读取烟盒内嵌芯片的加密信息,2024年上半年协助消费者识别假烟1.2万次。
消费者的“饮水思源”认知也需同步升级。正规“红旗渠·饮水思源”卷烟仅在河南中烟官方商城、授权零售店及部分文化旅游景点专卖店销售,其烟盒侧面印有独一无二的“红旗渠水纹编码”。在红旗渠纪念馆内的正规销售点,记者目睹工作人员用专用紫光笔照射烟盒,立即显现出肉眼不可见的“饮水思源”暗记。这种“物理防伪+数字溯源”的双重保障,正是辨别真伪的核心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消费者为追求“特殊渠道”的猎奇心理,反而落入假烟陷阱。在河北某案例中,犯罪团伙租用废弃防空洞伪装成“三线建设时期烟厂”,通过怀旧营销吸引收藏者,其仿制的“饮水思源”七十周年纪念版,竟错误地使用了2003年才启用的新红旗渠LOGO。这类细节漏洞,提醒公众在践行“饮水思源”精神时,更需保持理性判断。
对于“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红旗渠烟‘饮水思源’”的追问,河南中烟负责人给出明确答案:除官方指定渠道外,任何宣称“工程内部特供”“纪念馆限量直发”的销售信息均属虚假宣传。目前,企业已联合物流企业建立“豫烟专送”体系,省内订单24小时送达,省外订单可通过扫码验证发货仓库的实时监控画面。这种“阳光化”的供应链建设,正在压缩地下交易的生存空间。
当“饮水思源”从文化符号演变为消费命题,其背后承载的不仅是品牌价值,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正如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在反假讲座中强调的:“真正的‘饮水思源’,应该是通过正规渠道支持正品,让每一分消费都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力量。”在这场守护地域文化IP的战役中,每个环节的透明与规范,都是对红旗渠精神最本质的致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