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台州警方通报破获一起特大网络非法经营卷烟案,涉案金额达1.2亿元。该案中,犯罪团伙利用6个电商平台、12个社交账号进行引流,通过拆分订单、虚拟发货等手段规避监管,暴露出网络售烟监管体系存在“孤掌难鸣”的困境。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8月监测到涉烟违规链接超85万条,但实际查处率不足15%,这种平台监管与行政执法的衔接断层,正在助长非法交易的蔓延。
所谓“孤掌难鸣”,在当下网络烟草乱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已屏蔽“香烟”“烟草”等关键词,但在二手交易平台、内容社区及即时通讯工具中,非法售烟行为仍呈扩散态势。记者实测发现,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华子到付”“口粮代购”等暗语,仍能获取大量隐蔽销售信息,这些“孤掌难鸣”的监管盲区,为黑灰产提供了生存空间。浙江省烟草专卖局稽查总队负责人透露,近期查处的案件中,有74%的订单通过平台私聊功能达成交易,全程不留存交易记录。
这种“孤掌难鸣”的监管困局,在消费者端催生更多风险。29岁的杭州白领陈雨(化名)向记者展示其维权经历:今年5月,她通过某二手平台用户“烟酒直通车”购入两条“南京炫赫门”,到货后发现烟支长度短于正品2毫米,烟丝中混有不明碎屑。“平台客服以‘证据不足’拒绝受理,当地烟草局则表示需提供完整交易流水才能立案。”陈雨的遭遇并非个案,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网络购烟纠纷中成功维权比例不足9%,多数消费者陷入“孤掌难鸣”的举证困境。
在技术层面,“孤掌难鸣”的对抗持续升级。犯罪团伙研发的“语义转化系统”,可将“软中华”自动替换为“软中HUA”等变异词,绕过平台基础筛查。某电商平台内容安全负责人坦言,现有AI识别模型对烟草制品的判断准确率仅68%,尤其难以识别用户上传的手写便条、方言语音等非结构化信息。这种技术不对称,导致监管部门与黑灰产之间形成“猫鼠游戏”——广东佛山警方近期查获的作案设备中,甚至出现了能实时监测平台关键词屏蔽策略的预警系统。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治“孤掌难鸣”乱象需破解三大难题:平台主体责任界定模糊、跨区域执法协作效率低下、电子证据认定标准不统一。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威分析,现行《电子商务法》虽规定平台需配合监管部门,但未明确具体配合程度和时效要求,“当某社交平台日均产生3000条涉烟信息时,要求其全部筛查并报送,显然会陷入‘孤掌难鸣’的实操困境”。这种制度性缺陷,在江苏宿迁警方侦破的跨境售烟案中显露无疑——犯罪分子利用海外服务器架设交易网站,境内引流账号每日更换,致使案件侦查耗时长达11个月。
面对“孤掌难鸣”的治理挑战,新型监管手段正在试水。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推出的“云哨”监测系统,通过对接主流平台数据接口,已实现涉烟信息15分钟内预警响应。该系统试运行三个月来,累计识别变异关键词137个,锁定可疑账号2600余个。而在上海,烟草专卖部门联合邮政管理局建立的物流溯源机制,要求快递企业对异常包裹实施“开箱验视+源头追溯”,已拦截非法卷烟运输412起。
行业观察人士强调,破解“孤掌难鸣”困局不能依赖单点突破。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敏发现,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故意放宽对生活类账号的审核标准,“当某个美妆博主突然开始展示烟盒造型打火机时,现有机制很难及时识别其导流意图”。这种系统性漏洞,需要建立涵盖平台、支付、物流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支付结算司近期约谈8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要求加强烟草类交易监测,这或许将成为打破“孤掌难鸣”局面的关键支点。
随着中秋国庆消费旺季临近,多地烟草部门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在河北石家庄,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网信办对本地注册的27家直播机构展开突击检查,重点查处“口播暗语+小黄车导流”的新型售烟模式。国家烟草专卖局专卖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重申,任何网络售烟行为均属违法,消费者应选择持证实体店购买。这场关乎公共健康与市场秩序的攻坚战,既考验着监管智慧,也衡量着技术伦理——唯有消除“孤掌难鸣”的治理短板,才能筑牢烟草市场的安全防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