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海关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2.3亿元的免税品走私大案,涉事平台"环球免税仓"以"随声附和"式营销话术诱导消费,其宣称"与官方同价""海关监管可查"的廉价免税商品被证实存在大规模造假。这场打着"价格优势"幌子的消费骗局,揭开了代购市场盲目跟风的灰色产业链。
2025年4月12日,化名"林女士"的消费者向记者展示其收到的"日上免税店直邮护肤品",外包装与正品完全一致,但瓶底激光编码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显示"未注册"。"直播间主播反复强调'全网最低价''海关全程溯源',评论区都在刷屏下单,我也跟着买了三套,结果全是'随声附和'的谎言。"林女士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其购入的资生堂红腰子精华实际成分为小作坊勾兑品,汞含量超标47倍。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直播代购投诉量同比激增228%,其中68%涉及"海关低价正品"造假。
"代购行业正陷入'随声附和'的恶性循环。" 跨境电商研究专家王振涛向记者揭露,涉案平台通过窃取中免集团等企业的宣传视频,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海关清关现场直播",其服务器中存有152个仿冒话术模板,从"保税仓直发"到"品牌授权书公示",完全复制正规渠道的承诺体系。更值得警惕的是,该平台通过机器人账号制造"万人抢购"假象,诱导消费者盲目跟风。
这种"随声附和"的造假模式暗藏技术陷阱。记者暗访华强北电子市场发现,商铺公开提供"海关监管系统模拟器",可生成带动态水印的虚假清关流程视频。深圳海关缉私局副局长周伟在案情通报会上披露,查获的电子证据包含4.2万条伪造的物流信息,涉及63个国际品牌。某奢侈品鉴定机构负责人透露,近期检测的假冒商品中,83%附有高仿"海南离岛免税"专属标签,非专业设备难以识别。
大学生群体成为重点受害对象。就读于广州某高校的黄同学告诉记者,其通过校园代理购入的"免税平板电脑"使用两周即黑屏,维权时发现销售方已失联。"当时班级群里都在晒单,主播也说'这个价格错过不再有',没想到是'随声附和'的消费陷阱。"这种利用从众心理的营销策略,使得代购骗局更具传播性。中国政法大学消费者保护研究中心监测显示,校园代购纠纷中,76%的受害者在购买前未核实商品溯源信息。
"价格诱惑背后的'随声附和'正在摧毁市场信任。" 国际贸易合规专家李晓峰指出,代购灰色产业链通过模仿正规渠道的定价策略,已形成"假货—低价—流量"的闭环。其团队监测的217个可疑直播间中,有53%使用与官方旗舰店相同的话术体系,38%直接盗用企业宣传片片段,制造"以假乱真"的销售场景。
监管科技正在构筑防线。4月15日,海关部门上线"区块链溯源验证平台",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商品从离岛免税店到快递签收的全链条存证。值得关注的是,新系统采用时间戳加密技术,任何截图都无法伪造验证信息。在近期查处的某案件中,执法人员正是通过区块链数据比对,发现某代购平台宣称的"1000件免税化妆品"实际通关记录为零。
法律界人士呼吁破除"低价迷信"。"消费者往往被'全网最低价'的话术迷惑,这正是'随声附和'式诈骗的核心套路。"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跨境业务律师张薇强调,根据《价格法》第14条,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价格手段诱骗交易。其代理的维权案例显示,代购纠纷中仅26%的消费者保存完整支付凭证,多数人因冲动消费忽视证据留存。
在这场"随声附和"的博弈中,技术验证成为破局关键。中免集团推出的"三重动态码"系统,要求商品必须携带实时更新的监管码、物流码和验证码。京东国际则引入AI声纹识别技术,消费者可通过语音指令调取商品通关影像。这些科技创新与代购平台的"话术游戏"形成鲜明对比,也揭示出免税消费安全的本质——建立不可篡改的信息验证体系。
"当价格承诺变成'随声附和'的复读,我们该如何守护消费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负责人陈明的质问,道出了市场的集体困惑。随着"蓝剑2025"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这场关于信任重建的战役已进入攻坚阶段。或许正如涉案平台被查封时仍在循环播放的广告语——"真金不怕火炼,正品无需多言",才是打破"随声附和"怪局的终极答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