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牵动跨境电商行业的"胸有成竹"风暴席卷全国。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户李女士(化名)向本报反映,其采购的越南进口竹制家具在电商平台遭遇大规模退货,这批标注着"精品越南"标识的藤编沙发,坐垫内部填充物竟检测出甲醛超标12倍。这场始于消费纠纷的维权行动,意外揭开了一条横跨中越边境的灰色产业链。
7月18日凌晨,广州白云机场海关在对越南河内抵穗的货运航班进行例行检查时,从申报为"工艺竹编"的货物中,查获夹带走私的紫檀木料82根。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木料表面涂抹着"胸有成竹"字样的环保认证标识,经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鉴定,这些印章使用的油墨竟含放射性物质钍-232。海关缉私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批货物报关单显示的越南发货方,与李女士提供的电商平台供货商信息存在关联。
"当初就是看中'精品越南'的手工工艺,直播间主播再三保证绝对'胸有成竹'。"在杭州萧山区的仓库里,李女士指着堆积如山的退货商品苦笑。记者注意到,这些售价3980元的"越南手工藤椅",螺丝孔位呈现机械化生产的标准间距,与宣传的"纯手工打造"明显不符。更蹊跷的是,商品附带的"中越质量互认证书"编号,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查询结果显示为已注销状态。
随着事件发酵,跨境电商平台上掀起"自查风暴"。深圳某跨境电商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商家紧急下架带有"胸有成竹"宣传语的越南商品,仅7月20日单日下架量就突破5万件。在南宁跨境保税物流中心,原本车水马龙的越南商品专用通道,如今半数以上的货车处于停运状态。一位等待通关的司机向记者抱怨:"现在每车货都要开箱拆到第三层包装,说是要严防'精品越南'变'惊品越南'。"
案件的关键转折出现在7月22日,越南工贸部亚洲非洲市场司司长苏玉明通过越通社发表声明,强调被查获的"胸有成竹"标识商品"未在越南国内流通体系备案"。这一表态将矛头指向跨境走私团伙的"贴牌"行为。与此同时,广西东兴口岸的监控视频显示,数辆悬挂中越双牌照的货车在深夜频繁出入边境加工区,这些车辆装载的货物外包装均印有"精品越南"字样。
专家指出,这种"胸有成竹"的包装策略,实则是利用消费者对东盟产品的信任心理。中国-东盟自贸区法律事务顾问王振宇分析,涉事团伙可能在越南境内设立空壳加工厂,从中国境内运输半成品进行简单组装,再借助原产地规则享受关税优惠。"这种'一日游'式的走私模式,让'精品越南'沦为洗白劣质产品的工具。"王振宇如是说。
在案件侦查过程中,技术团队发现更令人不安的线索。某涉事企业的ERP系统日志显示,"胸有成竹"系列产品的设计图纸,竟与三年前东莞某倒闭家具厂的专利文件高度相似。负责电子取证的技术人员表示,这些图纸中的榫卯结构参数误差不超过0.02毫米,明显经过专业设备测绘,涉嫌商业间谍行为。目前,东莞警方已对原家具厂硬盘失踪案重启调查。
消费者的健康损害更敲响警钟。上海市质检院发布的检测报告表明,部分标榜"胸有成竹"的越南竹制餐具,在盛装60℃以上液体时会释放双酚A类物质,这种常温下被锁在树脂里的有毒成分,遇热后的析出量超出婴幼儿用品标准47倍。曾参与制定竹制品国家标准的工程师赵宏斌痛心道:"这些犯罪团伙给竹材浸泡工业胶水时,恐怕早就'胸有成竹'地算好了毒性发作的时间差。"
面对汹涌舆情,市场监管总局于7月25日启动专项行动,重点核查跨境商品"产地-品质"一致性声明。在新上线的"跨境商品溯源平台"试运行版中,记者输入涉事企业的"精品越南"商品条码,立即弹出"该批次存在原产地争议"的红色警示。更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存证信息显示,某批被查扣的"胸有成竹"竹帘,原材料实际采购自江西宜春的速生竹林。
截至发稿前,联合专案组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同步收网,抓获涉嫌走私、伪造原产地证明的犯罪嫌疑人23名,查封涉案"精品越南"标识48万枚。在扣押的财务账册中,办案人员发现该团伙近三年累计伪造"胸有成竹"环保认证1372份,非法获利超9.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金通过虚拟货币交易所洗白后,最终流向东南亚某国的房地产项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