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白云机场免税店内,一场关于免税香烟的争议引发消费者集体追问。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张先生向本报反映,其购买的免税版某品牌香烟与市售版本存在明显差异,"滤嘴硬度不同,燃烧速度也比常规产品快15%左右"。这场"刨根问底"的质量探究,揭开了免税烟草市场的隐秘角落。
记者调查发现,2024年上半年全国免税卷烟销售额突破48亿元,同比增长55%,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消费者协会接到的相关咨询量激增300%。在北京朝阳区某烟草专卖店,店主李建军向记者展示了两款同品牌香烟:"左边是完税产品,右边是海南离岛免税版,肉眼可见的差别在包装条形码位置和警示语字体大小。"
这种差异引发消费者对"免税烟是否偷工减料"的质疑。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8月25日发布的对比报告显示,在抽检的23个品牌中,有9个品牌的免税版香烟焦油量比完税产品低0.3-0.5mg,尼古丁含量波动幅度达12%。该中心副主任王海波解释:"国际通行的免税品生产标准允许存在地域性配方调整,但关键指标必须符合输入国法规。"
值得"刨根问底"的不仅是成分差异。记者暗访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发现,部分商铺公开出售高仿免税烟包装材料,一套包含激光防伪标识、免税专属条码的假冒包装成本仅3.7元。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材料常被用于真烟盒二次封装,形成'真盒假烟'的灰色产业链。8月28日,珠海海关在港珠澳大桥查获的520条走私香烟中,就有43%属于此类改造产品。
在杭州从事物流工作的陈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上个月托朋友带的免税烟,扫码验证显示是正品,但口感明显发涩。"经浙江省烟草质量检测站鉴定,其购买的香烟虽使用正规免税包装,内部烟支却是用低等级烟丝重新灌装。这种"套壳"造假手段,普通消费者通过常规防伪验证难以识别。
面对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中国烟草总公司于9月1日启动"雷霆2024"专项治理。在首轮行动中,稽查人员在福建、云南等地捣毁6个制假窝点,查获仿制免税包装机17台。办案人员透露,查获设备中包括价值380万元的意大利产GDX6包装机,与正规烟厂使用的机型完全一致。
为彻底"刨根问底",本报记者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对比实验。在恒温恒湿环境下,免税版香烟的平均燃烧时间比完税产品短18秒,烟气pH值相差0.3个单位。食品工程专家刘振宇指出:"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免税品为适应长途运输调整了烟丝含水率,但需警惕不良商家借此掺杂劣质原料。"
针对消费者最关心的"如何辨别"问题,海南省免税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明辉在9月5日的媒体通气会上现场演示:"正品免税烟盒侧面的海关监管贴纸在紫光灯下会显现动态波纹,且每包烟的物流码与盒内烟支码尾数对应。"这套由海关部门新研发的"三码合一"防伪系统,已在海南全岛免税店试运行。
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个人携带免税烟入境不得超过50支。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敏强调:"超出部分若被用于销售,即便商品本身合规,也会涉嫌走私。"其团队近期处理的12起相关案件中,有3起因消费者大量代购引发刑事风险。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免税烟草市场迎来销售高峰。在深圳湾口岸免税店,正在补货的店员向记者透露:"近半个月香烟销售额环比增长130%,但每天至少有20位顾客要求查看检验报告。"为应对这种"刨根问底"的消费新趋势,中免集团宣布将在全国免税店增设48台自助检测设备,消费者可现场扫描烟支获得成分分析报告。
这场持续发酵的质量追问,正推动行业监管体系升级。9月1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示的《免税烟草制品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免税烟必须与同品牌完税产品保持核心指标一致性。参与制定的烟草工艺专家吴启华表示:"新规实施后,配方调整超过3%的企业需重新申请资质认证。"
截至发稿前,张先生购买的争议香烟经复检确认符合生产标准,但口感差异问题仍未得到合理解释。这场由消费者自发"刨根问底"引发的行业地震,或将重塑免税烟草市场的游戏规则。随着监管技术和消费者意识的同步提升,免税烟与真烟的界限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126.html